2007年3月2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没有“免费的午餐”
高深

  我国素称“礼仪之邦”。古人重情义,讲礼仪,很看重人的修养,有时一个人仅凭温文尔雅的外表和不俗的谈吐,便可以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欣赏。
  然而,礼仪之邦的“礼”,如今似乎在悄悄地转化,从“务虚”转向“务实”,从“精神”转向“物质”。不知自何年何月何日始,人情交往,特别是与有权有势者的来往,单靠文明礼貌已经不管用了,必须以烟酒海鲜或首饰家电做“敲门砖”,甚至要赤裸裸地以重金进贡。这就是人们说的那种“以礼代贿”。
  安徽省委原副书记王昭耀,自1993年到1998年,仅一个下属就给他送了11.6万元的“过节费”。吉林省长白市政协原副主席李铁成,在担任靖宇县主要领导期间,借母亲过世、自己生病住院、3个儿子结婚和逢年过节等日子,大量接受贿赂,以“人情来往”当幌子,进行肮脏的权钱交易。河南省西华县县委原书记栾蔚东,中秋节、春节收的“节礼”就达80多万,此外住院、进修、外出等接受的“慰问金”也有60多万。“以礼代贿”,已成了当今普遍的行贿方式。
  老话说:“官不打送礼的。”这话也不尽然。古代有些官就“打”过送礼的。东汉时,华阴有个叫杨震的,很有学问,人称“关西孔子”。他年过50才出来做官,先做荆州刺史,后来调任东莱太守。当他赴任途经昌邑时,昌邑县令王密闻知顶头上司过境,不仅隆重接待,且趁夜黑送去了黄金百两做“贺礼”。杨震严词拒绝。王密以为他故作推让,说:“暮夜无知者。”杨震怒斥道:“天知,地知,你知,我知,怎说无知!”明嘉靖时,郑晓负责选拔文官,有人想走他的后门,就提上一小篚茶叶前去送礼。郑晓见来人再三恳求赏脸,便给了面子,勉强收下来。可是他夫人发现茶叶里藏有黄金,赶紧把郑晓唤到后屋,戳穿了真相。郑晓气得脸都变了色,当即拎出小篚对来人说:“刚才我以为家里缺茶叶,才收下了,夫人说家里不缺茶叶,我只好‘原物’奉还了。”郑晓的严肃态度不容送礼人再来纠缠。
  “以礼代贿”与传统的受贿形式没有质的区别。只能说这种行贿受贿方式更隐蔽,更具有迷惑性,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。为官者要“打”送礼的,你若不“打”,就可能落入防不胜防的陷阱。为官者不能有贪婪之心,贪婪了往往对诱饵就失去警惕。见钱眼开的人,十个有十个终将跌入泥潭。为官者要时时自警:凡是超出一般人情来往的“礼品”,凡是名目繁多、以重金“锦上添花”的,都不可能是“免费的午餐”。